新材料:独家专访湖南大学材料学院院长陈江华:“双一流”目标下建设研究型学院

·2017年07月02日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这副闻名天下的对联就悬挂于岳麓书院大门两侧。湖南岳麓书院又称千年书院,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合称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尤为可贵的是岳麓书院文脉历经千年,至今不绝,演变为现今的湖南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湖南大学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形成了“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特色。


而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材料学科无疑是湖大这所千年名校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展历程

1903年开办湖南高等学堂矿科

1943年国立湖南大学矿冶学部开始招收研究生

1958年设立硅酸盐、铸造、金属防腐、金属物理专业

1986年获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1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1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


湖南大学材料学院院长陈江华:“双一流”目标下建设研究型学院


几张白纸上整整齐齐的手书,个别地方还能明显看出修改过的痕迹,所有的问题答案按照新材料在线®几天前给出的提纲一一给出了回复。初见特聘教授、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以下简称湖大材料学院)陈江华教授,他的耐心、细致、严谨、平和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如一篇报道中给出的“材料医生”的比喻。



“材料对我们国家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如果说我们的装备不行,很多工业产品不行,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体现在材料方面。”陈江华在接受新材料在线®专访时表示,知识创新引领强国战略: 材料的创新,基础材料品质的提升,新材料的出现,这些就成为基础;高校要尤其注意材料的基础研究。


2010年,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包括新材料在内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我国首次将新材料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重点扶持。“十三五”以来,《中国制造2025》、《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相继出台,政策东风频吹,新材料产业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对此,陈江华认为,高校在新材料产业发展尤其是新材料基础性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岳麓山下千年学府


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湖南大学,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她不仅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湖南大学官网显示,该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




”在‘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下,从材料学科国际排名来看,湖大材料学科在多种国际排名中都进入了前200名,比如ESI排名在199位,其它排名更靠前。”陈江华告诉新材料在线®,重要的是经过改革发展学院人均产出效率大大提高。只有学院教授的平均效率和水平提升了,我们才能建设成一流学科。




打造研究型学院

在人才培养方面,湖大材料学院具备研究型学院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材才能很好满足社会需求。这几年湖大材料学院在学生就业、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方面也进步比较大,正在形成有研究型学院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我觉得这应该是‘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我觉得‘双一流’建设可能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看你能够培养出来的博士的水平有多高。” 陈江华举了个例子说,最近网上有一篇文章的观点我觉得说得很好,就是如果我们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博士,都可以到美国哈佛、耶鲁去当教授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就真的是一流大学了。


陈江华认为,‘双一流’建设里面,形成一个有研究型学院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的博士的标准有多高作为衡量标准很重要。“我相信一个地方能够培养一流的博士,那么他的硕士肯定也会是一流,且对本科生的要求也一定会是一流的。”


而没有大量一流的教授,上面‘双一流’的目标也无法达成。


“其实你要看一个大学是不是一流大学,一个材料学院是不是一流学院,有个指标你也可以看看。越是一流的学院和大学,那里面可以搭建一个公共研究平台的教授就越多; 这些教授不但自己可以发展和形成学科特色优势,而且可以支撑他人发展。”陈江华表示,去年以来,湖大材料学院一次性引进了4位高层次人次和5位优秀青年教师,同时计划在三年内把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高层次教授的数量就成为重中之重。




研究型学院的特征、目标正逐步实现。


创新产学研

当前,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材料产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关乎“中国制造”的品质。特别是前沿新材料领域,往往能够成为催生新生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产学研的融合就成为新材料发展的重中之重。


“水平高、有实力的科研机构、科研力量,过去主要设在专门的研究院和高校里面,企业的研发力量很弱。企业的研发力量弱,是因为我们的众多企业,它们的主要目标是要赚钱,立马产生效益;而科研是需要长期投入的,企业的急功近利就导致企业科研长期投入严重不足,人才队伍难以形成和发展。高校研究院的人则更看重个人学术成果。”陈江华认为,高校研究院和企业的追求不一致,就导致了产学研脱节。


陈江华介绍说,国外大学教授则普遍拥有工业界的合作者,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很多是由企业说了算的,企业是科研经费投入的主要力量,这样企业的需求就和高校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了。


“其实我们的企业,应该追求一些,哪怕是很单项的,但是要世界一流的东西。只有企业想要盯准世界一流的目标,要变成一种技术上引领的企业的时候,才会对高校教授提出一流的研究课题,高校和企业这个时候才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陈江华认为,如果企业的需求只是在比较低的科技水平上,那么产学研结合起来就很困难。


湖大材料学院的教授科研团队在产学研融合领域也正在走出自己的路。


据陈江华介绍,湖大材料学院电镜中心团队从2009年起开始参与大批量检测评估高铁铝合金材料构件的企业课题研究。


“一个是人才培养,一个是科学研究,再就是服务社会,这是研究型大学的三大功能。陈江华介绍道,我们高分辨电镜中心团队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把我们的大型精密仪器对外开放,作为一种平台对外开放,就像是医院里面的理化中心,每天都要给不同病人的不同疾病进行一个服务诊断一样。”


“如果我们学院的每个教授团队都能够发展建成一个“材料医生”平台,就可以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直接贡献,就可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谈及未来学院的发展,陈江华坦言,湖大材料学院已经形成了健康、向上向善的学术文化,包括建立的日常管理制度、学术周会、教授月会、双周党政联席会、教职工代表年会, 以及绩效考核、学术分类指导管理等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有了好的学术文化和管理制度做保障,在‘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引导下,学院一定会越来越发展、建设成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湖大材料学科。湖南大学材料学院全体教授和职工愿意努力,紧跟我们国家必将逐步引领世界发展的步伐。


湖大材料学科知名校友



李熏(中科院学部委员):物理冶金学家,科学研究管理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他早年从事钢中氢的研究,进一步奠定了研究钢中氢的科学基础。他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绩卓著;坚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建树良多。



李元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带头人。



成会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炭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Carbon》名誉编委。198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系。主要从事先进炭材料的研究,提出了浮动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非金属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碳纳米管等方法,促进了碳纳米管的研究与应用。提出了模板导向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制备出石墨烯三维网络结构材料、毫米级单晶石墨烯,发展了石墨烯材料的宏量制备技术。提出了可高效储能的层次孔材料设计和电化学电位调控的思路,制备出一系列新型能量转化与储存材料。


本文转载自《新材料》


【院长来了】专栏采访咨询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微信


联系人: 于小姐

电话:18575536260(同微信)

邮箱:yu.huiru@xincailiao.com


关闭